自然摄影师张耳:用镜头记录“野生”北京

添加时间:2013-11-20    来源:航拍青岛    点击:

    新华网北京7月31日电(记者王晓洁)说起北京,相信大部分人的脑海中绝不会掠过“野生动物”这个词。然而,34岁的摄影师张耳,在北京拍摄野生动物已10年有余。

    “其实北京郊外的野生动物很多,也很美,光是鸟就有300多种,就是大家不怎么注意,挺遗憾的。”张耳说。

    看过张耳的作品,许多观众都在网上留言说,难以相信镜头下的美丽景观是在北京拍的:纷飞的鹅毛大雪中,天鹅在未结冰的湿地湖面缓缓游行,白色的羽毛与雪花相互映衬,交织成一幅美丽的画面;深冬的早晨,灰鹤在冰面上苏醒,成群振翅飞向天空,迎接初升的太阳;火红的太阳跳出地平线后,千百只豆雁如被风吹起的落叶一般席卷天际……

    这些震人心魄的画面来自《春之物语》与《美丽的野鸭湖湿地》两部短片,片子先后获得2011年与2012中国“行者影像节”最佳短篇奖,其中大部分取景都在北京延庆的野鸭湖。野鸭湖在城市中心以北80公里左右,是北京最大的湿地,也是候鸟在北方重要的栖息地。

    “如今人和自然的关系疏远了许多,小时候我们在北京城里逮蚂蚱、捉蜻蜓,但是现在蜻蜓、燕子、知了都很少了,希望我的片子能提醒大家自然的存在。”张耳说道。

    坐在记者面前的张耳微胖,戴着眼镜,谈起有关拍摄动物的话题就滔滔不绝。他曾在一家动物园担任兽医,从那时起喜欢上了拍摄动物,此后干脆就干起了摄影,如今,他在北京一家报社当图片编辑,几乎将周末和年假都用于拍摄动物。

    从延庆野鸭湖、密云水库到顺义汉石桥湿地,几乎北京的每一处湿地、湖泊都留下了他的身影。他拍的大部分野生动物都是鸟类,他告诉记者,在北京,鸟类比较便于拍摄。

    如今的张耳可以算作是鸟类专家了,谈起鸟,他能报上一大串常人不知道的名字:黑翅长脚鹬、赤麻鸭、白琵鹭、黑水鸡……对于这些野生动物的习性,他如数家珍。

    “鸳鸯在树洞里孵化,刚刚孵化出的小鸳鸯会从树洞里跳出来,有的掉到草地上会弹起来,有时候会摔晕,挺可爱的。”张耳很愿意向周围的人介绍他眼中的“动物朋友”。

    不过,拍摄野生动物也是个苦差事。每一帧精美图画的背后,都有着不为人知的辛酸:几十斤重的器材,一背就是一天;而一天的努力,往往也只能收获一分钟的素材;在寒冷的冬天,为了等待天鹅振翅,要在冰面上连续守候一个多小时;在湿地里跋涉,有时不得不下水拖船行走。

    在《美丽的野鸭湖湿地》一片中,清晨从冰面上成群飞起的灰鹤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而拍到这一幕相当不易。张耳说,在前一天晚上他就找到了灰鹤的夜宿地点,并且记住这个地方,灰鹤在冬天通常不愿意动,因此早上也会从那个地方飞起。第二天拍摄时,要在灰鹤起飞之前一个小时就把车开到冰面旁边,静候这一壮观的场景。

    如今,除了去郊外,张耳也在城区的公园里拍鸟。他告诉记者,月坛公园有太平鸟,天坛公园冬天猫头鹰比较多,而紫竹院是鸳鸯和燕雀的天堂。

    “有趣的是,有些鸟已经适应了城市的生活。”张耳说,乌鸦在冬天成群结队地出现,是因为城市的“热岛效应”吸引了这些鸟类前来寻找温暖。公园湖泊里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鸳鸯也多了起来,这说明过去北京市对鸳鸯的保护已经初见成效。

    张耳表示,尽管有些物种适应了城市的扩张,但也有相当多的物种数量减少,甚至消失,这值得引起公众的关注。

    他最近在拍摄的“火鳞片”就是一种在市区河流里难以觅见的鱼,它的学名是鳑鮍。张耳说:“它颜色很绚丽,对水质要求比较高,所以在郊外才能看到。”

    张耳说,希望自己能永远拍下去,尤其希望城市的孩子们能够看到这些影像,让他们知道,除了高楼大厦、家庭作业、电脑游戏,身边还有美丽的自然等着他们去喜爱、去探索。


上一篇:临汾航拍爱好者用飞行器记录落日美景 下一篇:自然摄影师张耳:用镜头记录“野生”北京(图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