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2 星期三 · 东莞新闻 封面 · 航拍下乡

添加时间:2013-11-20    来源:航拍青岛    点击:

  本报讯 20年前,林村还只是东莞市塘厦镇北部的一个落后村庄,如今摇身一变成为远近闻名的新农村,该村的沧海桑田也成了东莞建市20周年的一个缩影。昨日,本报将大幅航拍照片送到林村社区。该社区干部对照片赞叹不已,称“还没看到过这么全面、大气地反映林村新貌的航拍照片”。

  与村民分享航拍惊喜

  为纪念东莞建市20周年巨变,自11月1日开始,本报策划已久的“天下东莞”大型航拍系列活动便盛大起航,持续航拍近1个月。据了解,本报本次航拍活动,创下中国航拍史上多个“全国之最”,为中国对一座城市最大规模、最为全面的航拍,航行时间达60多个小时,拍摄到约2万张照片。

  从11月14日起,至昨日本报航拍连续报道已推出了20期,引起了东莞全城轰动。不少市民表示,航拍报道以新颖的视角,全面、真实地反映了东莞的面貌,折射出了东莞建市20周年的成就和巨变。

  东莞由500多个村(社区)组成,其中每一“分子”的沧海桑田直接成了东莞惊变的缩影,本报本次航拍也拍摄到大量东莞新农村的精彩照片。为此,昨日本报将一幅放大冲印的“林村新貌”航拍照片赠送给林村社区,让最基层的村民分享本报航拍的惊喜。接过照片后,林村社区党支部书记李茂云称赞:“你们的航拍活动很有创意,还没看到过这么全面、大气地反映林村新貌的航拍照片。”

  七成人住进农民公寓

  林村是塘厦镇面积最大、人口最多的社区,也是远近闻名的新农村。记者在林村展览馆看到,该社区规划了一个占地15.6万平方米的农民公寓,分联排复式、多层式、高层式及别墅式四种住宅区,湖泊、广场、泳池等设施一应俱全,俨然一座“小城市”。

  “估计明年,所有居民都可住进农民公寓,这比原计划提前了6年。”李茂云说,社区5000多人中,现在有七成居民住进了农民公寓,成为了东莞市目前规模最大、入住人数最多、住宅模式款式最多的农居民住宅新村之一。

  而当初让农民“上楼”,村里还颇费了一番经历。据李茂云介绍,2001年时,着眼于未来发展,村里花了数百万元请规划设计机构进行规划,开始规划农民公寓。“那时候,农民有小农思想,都不愿意上楼,说‘上不着天,下不着地’。后来经过广泛调查和发动,将公寓分成几种类型供选择,这才陆续有人报名入住。“

  据悉,村民入住农民公寓,每平方米所需的花费在500元至1000多元。

  500居民进“村民车间”

  2004年底,林村实现“村改居”,加上不少村民住进了农民公寓,如何让农民真正转变为市民成了新课题。

  据介绍,社区越来越重视文化熏陶,除了对村民进行日常培训,还在投资2000万元建成的文化广场等地,每年投入约150万元用于文体活动。先后举行了粤剧表演、卓依婷群星演唱会、容祖儿专场演唱会、节庆文艺演出等,形成“天天有节目、夜夜有歌声、晚晚有舞会”的氛围。

  另外,社区也想方设法说服村民就业,让农民变成工人。据李茂云介绍,一开始村民为了“脸面”及嫌收入低,都不大愿意进企业工作。后来社区对进厂工作的给予补贴,并与企业协商设立“村民车间”,每条流水线安排10到40人不等的林村人工作,村民这才踊跃参加。目前有500人进入了“村民车间”,还有200多人在企业管理层工作,全村就业人数达1000多人。居民们从此再也不会天天打麻将,村民面貌焕然一新。

  数说林村

  去年人人都是万元户

  林村总面积为20多平方公里,相当于两个石龙镇面积,下辖27个居民小组。社区有本地人口5000多人,外来人口6万多人。社区内现有外资企业220多家、民营企业100多家、个体工商户1200多家。

  去年,该社区人均纯收入达12576元;社区集体及居民小组两级可支配收入达8768万元,纯收入为6352万元;出口总额达到6.7亿美元。在2006年度东莞市社区(村)的实绩量化考核中,林村两级可支配财政收入总额跃居全市第13位。

  ■长者回忆

  夕日小水库今成休闲湖

  夕阳下,林村的西湖里波光粼粼,湖边别墅与楼房互相辉映,1200米的环湖跑道上,村民们悠闲地漫步,整个公寓里静谧而安详。

  看着如此情形,77岁的李洪福老人感慨万千,“几年前还是人工水库、偏僻田地,如今变成了现代化的农村公寓”。那是上个世纪50年代末,李洪福老人还年轻,现在林村公寓在当时还是一片偏僻地,除了山丘、稻田,还有一口山塘。

  “谁会想到,过去的人工水库变成了现在的西湖,成了村民的主要休息去处。”说到此,李洪福老人颇多感触。

  谈到林村的变化,李洪福老人印象很深刻。他说,改革开放前,林村还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的传统农村,当时他是村里一个生产队长,主要是种植水稻,村民靠劳动赚工分,生活十分拮据。改革开放后,村里实行了分田到户,他自家也分到30多亩田地,但依然是以种植水稻为主,兼养一些猪、鸡鸭等,生活勉强维持。当时,村里开始出现了一些牛皮手套厂、纺织厂等,但村民的收入还不是很高。

  直到1993年,东莞成为地级市,土地又重新收回集体,村民开始不再种田。工厂也逐渐增多了,由原来的十几家增加到了200多家。村民的生活逐渐好起来了,村民家中也有了电视、汽车。“那时,我已经退休回家了。”李洪福老人介绍说,3年前,他从老村的房子搬进了新公寓,“宽敞明亮的新房子让我看得眼都花了”。

  20年来村民收入增30倍

  今年72岁的李自欢老人,是林村东一生产队的一名普通村民。20多年前,他所在的生产队有600多亩地,130个村民靠种植水稻为生,年收入也就几百元,生活十分困难。

  以前,农闲时分,李自欢老人总会到山上去砍柴,然后挑到附近的集市去卖,或者挑一些农产品去卖,最远还曾经挑到盐田,可谓“长途跋涉”。李自欢老人回忆,那时,除了种田的收入,其他收入来源真的很少。一直到1993年,村里将生产队的田地都收回了集体,生产队里也开始建起了工厂,600多亩的田地已经不再是水稻和果树,而是一排排整齐的厂房,村民开始享受了分红待遇,“以前,每年每人收入也就几百元,村里分红后每个人就有五六千元,加上其他收入,每人每年都过万元。”

  2004年他也搬进了林村公寓,原来的老房子便出租了。“家里建了一栋6层楼房的十几间房全部出租,每年的租金都好几千元呢。”李自欢老人说。

  本版统筹:本报记者 寇金明

  本版采写:本报记者 许愿坚 丘想明

  本版摄影:本报记者 刘在富


上一篇:台一男子在顶楼种大麻 警方用遥控直升机航拍搜证 下一篇:奥运会赛事怎么看 宁波无人直升机有望成为航拍手